近日,中国给排水“师语寻源”第四期,采访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洪军。采访过程中,韩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其渊博的学识、和蔼可亲的人格魅力以及春风化雨的教学态度。在韩老师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他选择给排水专业的初衷、对污水处理未来发展的见解、在哈工大任教40余年的感悟和退休后的科研生活状况。最后,韩老师对新时代的环境学子和科研人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期许。
01
专业选择的初衷
“水,在国民经济建设中非常重要。”
02
看待污水发展的方向
“要走零排放,还要把有用的东西提取出来。”
03
对教学和科研的思考
“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引导科研;无论教学还是科研,都是为了给党和国家做贡献,都要立足于国民经济建设。”
04
对新时代哈工大学子的期许
“要学到真本领,珍惜韶华,奋发有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人物简介
韩洪军,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工程学科教学带头人,《水质工程学》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黑龙江省教学名师、国家生态环保部评估专家组成员,中国石化联合会煤化工专委会专家,中国能源环保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业水处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工学会环保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82年毕业留校以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污水处理新技术新工艺、污水生物处理理论与应用技术、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及污泥减量技术、城市水资源利用相关研究。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及教改项目10余项,获2012年国际水协(IWA)应用研究创新奖1项,获得2004、2008、2012、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近1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主编论著6部,发表论文300余篇,专利技术在城市污水、啤酒废水、印染废水、大唐集团、神华集团、新奥能源、中国能源、陕煤集团等100余处工程应用。
访谈内容
Q1:您是为何选择给排水专业,又在教书育人岗位上 坚守40余年的?
A1
韩老师:
我在哈尔滨长大,在城市里水是很重要的,我希望能让哈尔滨的水更干净一点,送到千家万户更方便一些,所以就报考了给水排水专业。入学以后,我更加意识到给排水专业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水,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我博士毕业后留在了哈工大,并且一直从事水专业的研究和教学。
在哈工大任教的40多年中,我能感受到给排水专业和环境专业在我们国家乃至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重视,而哈工大更是这个专业领域的佼佼者。现在提到专业内的某项创新技术,或者成果应用,都会首先想到哈工大,让我觉得这40年的努力很值得,选择这个专业是正确的。
Q2:教学过程中有什么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情,这些经历对您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A2
韩老师:
这个问题我深有感触。我毕业后跟着张自杰、李圭白老师从事教学工作,印象最深刻的是张自杰老师曾说过:“小韩,课上1个小时,课下一定要有4个小时去思考这1个小时要讲什么,学生能学会什么。”从教以来,我一直谨记这句话,遵循老师的教诲。直到现在,只要有课,课前4个小时我会什么都不做,只去思考课上要讲什么。虽然课程内容早已熟记于心,但知识在前进,每次只要想一想,总会有新的知识可以纳入进去。
还有一句话对我影响颇深。李圭白老师曾对我说:“小韩,给学生讲课千万不要照本宣科,教材上的内容学生自己也能看得懂。”这一点我做学生时也深有体会,上大学的时候总希望老师讲一些比教材更深的东西,比如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如何应用、实际工程中有没有新方法、新技术等。从教过程中,我也一直秉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把课堂上讲的知识和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联系起来,希望同学们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希望学生们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Q3:您一直致力于污水处理的研究,您觉得这类研究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A3
韩老师:
我毕业后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就是工业废水处理。40年来,我所有的科研成果、论文,甚至4个国家奖项都是沿着污水处理这条主线进行的。
我认为水是一个神奇的分子,既有固态、液态,也有气态,同时还能够自我净化。但如果人类活动不断对环境造成破坏,破坏程度大于其自我净化能力时,水就会被污染。所以40年来,我一直在研究怎么能让水回归人口总数较少、大自然未经破坏时候的自然状态。
如今,城市污水、啤酒废水、粮食深加工废水、印染废水等领域,很多都是通过哈工大的技术让工业废水变得有价值。我们团队的专利技术给中煤集团使用的一项研究成果很有特色,一天3万吨水进到厂区,排出的废水为零,全部都是内部循环,实现废水零排放。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研究如何利用污水创造价值。比如在处理煤化工污水时,不是按照课本上的常规做法,依靠微生物或者化学试剂把污染物全部处理掉,而是将废水中残留的油、酚、氨提取出来,这个技术在神华集团已经投入使用,一吨污水提出的物质能够创造30多元产值,从而使污水处理从需要投入成本变得可以创造额外价值。
所以我觉得污水处理的发展方向是:第一,要走零排放,不污染社会,不污染自然环境;第二,把污水中有用的东西提取出来;第三,也是目前正在研究的,能否把水变成一种可再生能源。
Q4:您多年来一直潜心科研,是如何平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对学生专业学习有哪些建议?
A4
韩老师:
一个合格的老师能够脱离课本讲课。我曾经在张自杰老师的督导下,一堂课时间把4块黑板从左到右全部写满。但如果仅仅是写和说,仅凭课本上的东西,学生不会有兴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老师将科研成果引到教学中去。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引导科研。教学质量好,能促进科研进行得更深入;产出的科研成果,也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现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我认为作为学生,第一,要提高自控力,安排好自己的时间;第二,要做好信息的识别与筛选;第三,网络是很好的辅助工具,可以把在网上学到的知识引入学习或者工作中去。尤其是第一点,我们需要在学校有限的时间内积累知识,更要做好将来的规划。在哈工大,只要你有想法、有目标,在校这几年能学到很多有意义的东西,对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
Q5:哈工大已经走过百年征程,您觉得学校这些年有哪些变化?环境相关学科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A5
韩老师:
我是77年入学,见证了哈工大40多年的发展。我上大学的时候,我们1个宿舍8个人,食堂打饭的窗口只有5个,每次排队都有三五十人,拿个单词本边排队边记单词。那时候的食堂是没有椅子的,全部围着圆桌站着吃饭。做科研连计算器都没有,所有成果都靠手算。现在的条件相较于过去是天差地别,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教学环境,都有了巨大的提升。不论是公寓翻新、洗浴不出楼、统一装空调,还是建设暖廊,都大大提升了学生们的生活质量,为在校专心学习科研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
哈工大环境学科的建设离不开李圭白等老一批教师的勤奋耕耘,身体力行,将自己所学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这也是所有哈工大老师坚守的初心。同时,环境学科的发展需要不断结合工程实践。上课的时候,我会讲述自己参与的国内典型工程,把最先进的技术呈现给同学们。现在科研设备越来越齐全,仪器越来越先进,创新成果也要和未来的应用联系到一起。这也是对我们学生的要求,牢记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老师一代代传承的同时,学生们也奋发图强,我们环境学科才能发展得更加辉煌。
Q6:您退休后生活上有什么变化吗?您退休之后计划如何继续发光发热?
A6
韩老师:
现在的教师退休和以前不太一样,我们退休以后还要指导博士生,团队科研项目也需要继续推进。退休以后,我也经常给青年老师讲课,如何授课、指导科研,如何把科研与教学结合到一起,青年教师如何摆正科研和教学位置,处理好这两个并重的关系,如何为哈工大做出自己的贡献。
像祁佩时老师,袁一星老师和我,环境学院这三个老师已经退休,陆续还有一些老师退休,这批老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成果和科研思路,确实是青年老师应该借鉴并传承下去的,我们也希望把我们的东西倾囊相授,为哈工大、为环境学院的教学事业能够更上一个台阶做点贡献。
Q7:作为一名哈工大教师,您认为新时代的哈工大青年学子应该如何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A7
韩老师:
对哈工大青年人,我一直寄托了很大的希望。每年的毕业典礼,我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入学时,你们为哈工大而自豪;毕业后,哈工大因你们而骄傲。我一直希望你们出更多的成果,在国内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第一,要脚踏实地,学真本领练真功夫。毕业证书大家基本都能拿到,但对一些专业真本领,很多同学并没有真正掌握。所以在校期间一定要抓住机会提高自身能力,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活动或者学生工作、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凡是能锻炼自己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去尝试。
第二,要高瞻远瞩,提前做好人生规划。从入学开始,我们就应该考虑将来毕业以后想干什么,应该培养哪些能力,提前做好哪些准备。要对未来做好定位,并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奋斗。
最后,希望所有哈工大青年都能学习老一辈精神传统,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志存高远,在奋斗中创造精彩人生,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