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公告  实验室新闻

实验室新闻

中国环保产业的“哈宜”范式

2013年06月07日 浏览次数:680

  江苏省宜兴市是中国环保产业之都,号称国内环保产业的“头把交椅”、环保装备制造业的“领头羊”,然而在产业升级和转型的进程中却一度遇到瓶颈,陷入创新能力薄弱、产品层次低的境地。因此,如何在环保产业技术转型升级上找到突破口,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2010年,宜兴市委、市政府,向环境工程专业的“排头兵”--哈尔滨工业大学抛出橄榄枝,将其引入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双方联合组建哈宜环保研究院,为全市1400家环保企业甚至全国的环保产业提供技术和服务,研究院仅仅运行一年多,就显现出巨大的喷发效应,全市环保产业也实现了从卖产品到产品、技术加服务并存的完美转型,为全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强强联合催生“哈宜”

  一个是环保产业的“领头羊”,一个是环保科技的“排头兵”,环保情结让江南水乡与北方名校牵手。
  【镜头回放】2010年7月8日,环保科技的“排头兵”--哈尔滨工业大学与环保装备制造业的“领头羊”--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为宜兴乃至全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同年11月10日,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暨哈尔滨工业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研发中心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二校区奠基,正式拉开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携手江苏宜兴分别在哈尔滨与宜兴两地合作共建环保研发平台和产业基地的序幕。
  【新闻纵深】宜兴市环保产业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经过30多年的发展,整个环保产业尤其是环保装备产业具备了较为雄厚的基础。全市拥有环保从业单位约3000家,其中环保制造设备企业约1400家,2011年环保产业技工贸总收入约400亿元,环保产业产销规模水平稳居全国县级市第一。作为县级市的宜兴已经形成了具有聚集效应的环保产业基地和园区,然而在光环的背后,从小作坊起步的宜兴环保产业的“短板”却逐渐显现出来。
  记者了解,尽管起步早、效益好,但当地政府对的发展做好了未雨绸缪的打算。因为宜兴市环保产业龙头骨干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大部分企业难以摆脱“草根企业”的尴尬,技术研发水平较低,技术积累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等“软件”制肘产业发展,市场影响力、竞争力更无法与国际知名企业抗衡。环科园一位负责人说:“一些规模稍大些的环保企业老总称自己就是个‘校长’,培养了一批批小企业――因为手下一些供销员一旦掌握了一个大客户,马上就可以自己拉起一支队伍;有些环保产品制造工艺其实很简单,很容易上手。”进入的门槛偏低,加上优越的配套生产环境,近乎“天然”地形成了一大批“小萝卜头”式的环保企业。
  近年来,各地环保产业风生水起,对宜兴环保产业“头把交椅”的位置跃跃欲试,当地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潜在的危机,希望政府能推动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水平,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如何将企业之间的原始竞争变成技术竞争,成了当地政府最关心的问题。
  因此,宜兴市政府和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管委会审时度势,从“十一五”期间就开始积极寻求与国内知名环保科研技术进行产学研合作。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宜兴市委、市政府心仪已久的高等学府,该校是我国最早建立给排水专业的高校之一,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和“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先后培养出四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任南琪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国内环保领域最年轻的院士,成为该院的第五位环保院士,当宜兴市党政领导获悉任南琪是宜兴人士后欣喜不已,马上派遣代表团赴哈尔滨工业大学祝贺,同时希望任南琪院士能为家乡的环保产业发展给予支持,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成立科研支撑平台。
  经过几轮磋商,2010年7月8日,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副校长任南琪、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杰为首的代表团,与时任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时任无锡市委常委宜兴市委书记蒋洪亮、时任宜兴市市长王中苏、时任宜兴环科园管委会主任周斌为首的代表团共同签署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合作成立协议。
  谈及此次合作,王中苏深有感触:“宜兴的环保企业数量很多,但创新能力弱、产品单一。这使得宜兴环保产业走到了一个发展的叉路口,要么搞好创新成为国家环保事业发展的领航者,要么就被新崛起的环保企业所湮没。在科研实力并不十分雄厚的情况下,我们就想到了要充分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在创新上寻找外援,而哈工大就是我们找到的最好外援。”哈尔滨工业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马放说:“这次的合作完全是双赢,这也是外地市首次由政府在我省高校中投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包括了三位水处理领域的工程院院士的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我国实力最强大的水处理研发团队,依托着我国唯一以环保为主题的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我相信这次优势团队与专业园区的合作也将为今后的政产学研合作提供一个新的范本。”

“一品一所一公司”贯通环保产业链

  发展环保产业往往是“两头热,中间冷”,国家重视,企业积极,但高校学术成果的产业转化却往往断档。而哈宜环保研究院作为地方政府和高校的亲生子打通了中间环节,贯通了学术研究与产业市场断层的“最后一公里”,创造了“政产学研用”的崭新运作模式,并开创了“一品一所一公司”的模式。
  【镜头回放】2011年7月23日,在宜兴环保科技大厦举行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公司化运营---暨“江苏哈宜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正式运营启动仪式。公司启动仪式当天,哈宜戴沃斯、哈宜鼎泽、哈宜中杰3个子公司也宣告成立,这3家公司将依托哈工大的技术优势,在厌氧技术、生物菌剂、低碳计量及废弃物处理及能源化方面与宜兴三家公司合作,开始市场化运作。随后,哈尔滨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10余位教授向上百家宜兴的环保企业推介了一批可进行市场化的成熟技术。
  【新闻纵深】在运营仪式上,一个新概念“政产学研用”合作也被提出来,在“产学研”前后加上“政”、“用”字,目的十分明确:在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今天,产学研合作要坚持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化为目的。哈工大宜兴环保研究院充分利用“公司化”在市场中的灵活性、自主性。在公司的具体构成上,环科园以现金入股4900万元,哈工大以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入股5100万元并成为控股股东。
  任南琪说,哈尔滨工业大学一向以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为使命,致力于通过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哈尔滨工业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和“江苏哈宜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将以宜兴为舞台,联合国内外优秀人才,通过“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创造高等院校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资质优势与企业资本优势、市场优势高效整合及合作的新机制,打造高科技环保产业联盟,为实现节能减排的国家战略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不少环保企业也在搞“产学研合作”,但往往流于形式。病根在哪?就是没有结成“利益共同体”。从让科研机构以技术控股,这是一种理念的反映,政府参与而不干预,充分给平台、给机制,从而彻底摆脱目前环保产业粗放加工、近亲繁殖、供销特质的产业模式。
  “一品一所一公司”,这是一个新鲜的名词,这是哈宜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新创造,公司立足哈工大强大的环保科研实力,在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污泥资源化等环保产业细分领域和民间资本展开合作,“一个科研产品+一个研究所(团队)+一家实施产业化的企业”,相当于一个大平台上诞生出一批具有“单打冠军”潜质的成长型公司。
  “一品一所一公司”,既是一条孵化链,也是一个“梦工厂”。在这种模式中,参与各方明确了各自义务,又能从中获益,形成了一个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新机制下,科研院校大大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企业则获得了国内顶尖科研团队的技术支持,具备了发展壮大的软实力,地方则获得了产业转型发展的新机遇。哈宜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放说,以前都是由单个企业出面接受某项环保工程,今后,哈宜将成为一个“经理人”的角色,中标某项工程后,工程、技术环节可被拆分到子公司,并根据情况将制造、“非标”零部件授权外包,但最核心的技术和服务仍由哈宜提供,完全类似于现代服务业中的技术服务、接包、分包等过程。“就像苹果公司一样,他们其实是一个产业链整合者,实质上卖的是技术和服务。”
  宜兴市委常委、环科园管委会主任朱旭峰指出,创新的哈宜模式中除了“一品一所一公司”,环科园还推出了“51%”的院校控股模式,即科研院校以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入股,占51%的股份,成为控股股东。这“51%”的控股权既是环科园对哈工大的充分信任,同时也赋予其重大的责任。这一模式,打通产学研合作的最后环节,使技术“产业化”落到了实处。被新模式所吸引,今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环科院等10多家科研院校纷纷向环科园伸出了“橄榄枝”。哈宜公司也在短短一年中在手业务涉及金额已超过1个亿。如今,不少宜兴环保企业的老板都在打听怎么和这个“哈宜公司”合作,也许他们也已经意识到,环保行业初醒时期的暴利终将结束,一份订单拉起一个企业的时代终将不返,一个“技术为王”、“服务为王”的环保新时代已经到来。

搭平台组产业联盟

  【镜头回放】2011年11月,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了一场江苏产学研科技洽谈会,环科园的9个项目在会上签约。这次9个签约全部脱胎于江苏哈宜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这些项目都是宜兴和哈宜的“大平台”衍生出的最新成果,代表了当前国内环保细分行业的顶尖水平。尔后,国内众多知名科研院校都与哈宜公司确立了合作意向。
  【新闻纵深】体制机制的创新比单项技术创新产生的威力更大。”这是环科园在大平台建设中取得的最大经验。凭借着这条经验,环科园的平台载体发挥出强大的整合力与推动力。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管委会主任朱旭峰生动地比喻道:“哈工大是高端资源,对于宜兴就如空中客车A380,如果要将A380空降在宜兴,我们就要修停机场、跑道等设施,宜兴就是决心修建最好的平台。”
  哈工大宜兴环保研究院和哈宜公司所在地的环保科技园区,在仅3600平方米却聚集了20多名教授、博士的3楼层,是由高校与地方政府联合搭建的创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灵活创新的合作模式为我国产学研发展开辟新路,高效转化的科研成果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作为哈宜公司总经理的马放是这样解释这一模式的:“目前宜兴的环保企业大多是‘万能公司’,什么都做,而往往难以做精。而哈宜力求通过平台来输出技术,与企业进行合作,使这些企业从生产型企业向技术型企业转化。
  环科园主任朱旭峰表示,借助哈宜公司这个“大平台”,就是要彻底摆脱目前环保产业粗放加工、近亲繁殖、供销特质的产业模式。以人才为核心,以技术为引领,把企业打造成环保细分领域的 “单打冠军”,让这些企业汇成环保大集群。
  马放告诉记者:“在哈宜公司的平台中,核心科研人员及团队,全部以技术入股,并有‘哈宜’代持,进行统一管理,既保证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又解决了其后顾之忧,为产学研合作、技术转化、机制创新探索出了一条新路。”这种“以一带十”的现象,足以证明新机制的吸引力。在将来,这些入驻的科研院校与企业同样能发挥“以一带十”的葡萄串效应,把“哈宜”打造成大集团、大基地,成为环科园的新标杆,成就公司开创环保产业新生态的目标。
  鼎泽环保是环科园的一家成长型环保企业,企业与哈工大宜兴环保科技研究院合作成立新公司。企业负责人丁祖军说:“企业找专家难,科研院校成果转化难,究其原因是双方没有找到对接点。如今,环科园为双方搭了平台,企业与院校很快就对上了眼。”在这个“小平台”中,由任南琪院士为核心的研发团队,主要围绕厌氧生物处理技术与环科园企业江苏鼎泽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展开合作。双方组成的哈宜鼎泽公司具有独立的产业化能力,哈宜公司则负责为“小平台”打造品牌,向市场推介。
  哈宜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的第六届“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研讨会”特意选在哈宜研究院举行,与会者对该院全国领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给予了肯定。宜兴市政府、环科园与哈工大合作成立哈尔滨工业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肩负着哈工大工程硕士培养基地的重要职责,该院根据贴近实际工程、贴近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培养要求,发挥自身“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运行特色,为学员提供长期科研、教学、实践创新平台。学员们通过这个基地,能亲身参与实际工程和应用科研成果研发与转化,从而大大提高了实践创新能力。
  在哈宜研究院,记者见到了院长助理庞长泷,这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小伙子。从研究院成立之初,他就到了宜兴参与创业,仅仅一年,就参与了20多项环保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和工程实施工作。并在马放教授的指导下,成功解决了多年困扰环境的印染行业废水尾水难以达标处理难题。这里给了他充分的空间,让所学知识和技能得到充分发挥。本来应该回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他,如今愿意继续留在宜兴。
哈宜的一位专家说:“以往,科研人才以个人的身份参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企业参与市场的风险无形之中也转移给了科研人才。因此,科研人才的积极性被打击,直接影响到双方合作的长期性与稳定性。如今,哈宜公司扮演的管理者角色,让我们放心。”
  任南琪认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大背景下,国家把加强环境保护、振兴环保产业作为重要措施,并在4万亿元投资中,安排了2100亿元用于节能环保,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据初步估算,“十一五”期间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燃煤脱硫脱硝需要投资6000多亿元,而这些设施的运行费用也需要6000多亿元;工业废水治理投资需要约1300亿元;“十二五”环保投资需求将超过3万亿元。环保产业必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前景十分看好。
  最近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又传来好消息,由宜兴市政府和宜兴环科园投资,在哈工大校园内建设15000平方米的实验楼已经投入使用。这里已经形成了依托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队伍和资源设立研发中心。
  在未来的发展中,哈宜研究院将以“技术研发平台”为核心和纽带,利用其完整的工程设计和运营资质,通过为合作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人员培训等技术服务和支持,为宜兴乃至全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带动整个区域的环保产业技术进步,促进环保产业的升级,并形成以研究院为核心、以“技术研发平台”为纽带的新模式产业联盟,力争让哈宜这一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知名度越来越高,成果越来越多,事业越来越火!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