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美丽中国书写“哈工大答卷”——记“全国工人先锋号”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发布者:吴洁发布时间:2018-07-05浏览次数:920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围绕“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进行了深入阐述、系统谋划,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成立于2007年的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紧紧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和任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汇聚了一支来自五湖四海、致力于水污染防治事业的一流团队,催生了一大批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一流成果,打造了一系列履行育人使命、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一流服务,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书写着亮眼的“哈工大答卷”。今年“五一”劳动节前夕,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

来自五湖四海、年轻有为的一流团队在这里汇聚

  提到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人们首先会想到哈工大的王牌专业——给水排水专业。该专业不仅是我校开办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创办的给水排水专业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起,以李圭白院士、周定教授、张自杰教授、王宝贞教授等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带领课题组成员,结合国家发展重大需求开展了废水处理、饮用水处理等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以任南琪、马军等为代表的中青年教师从老一代学术人手中接过接力棒,针对水污染控制和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了“勇于探索、敢于攻关、甘于奉献、乐于事业”的专业文化和精神。

  建成于1997年的生物制氢中试实验基地小楼见证了任南琪院士及其团队在有机废水生物制氢研究领域的艰苦跋涉,见证了他所带领的课题组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曲折历程,并在几十年如一日的科研实践中孕育形成了与专业文化和精神一脉相承、以“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为内核的“小楼精神”。

  任南琪院士曾经这样阐释“小楼精神”的内涵:“做人第一”的思想品行教育,“自主发展”的学生管理方式,“不拘一格”的成才教育思路,“宽容民主”的学术研究氛围,“海纳百川”的团队建设准则。他以此要求团队里的每个人,第一准则是“做事先做人”“对人的态度将决定你将来发展的高度”。

  从小楼中起步到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经过10余年的发展,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凝炼出了“格物穷理、知行合一、海纳百川”的文化理念,努力锤炼团队成员坚持真理的科学作风、豁达开阔的人文修养,汇聚形成了一支来自五湖四海、由多学科力量组成、平均年龄41岁的一流团队。实验室积极探索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逐步构建起了“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即引领发展方向和指导创新的学术委员会、组建校内多学科交叉的核心团队、实现国内外学术力量融合的开放课题和面向国际前沿问题的国内外合作。截至目前,实验室拥有研究人员74人、技术人员9名、管理人员11名,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名、百千万国家级人选4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3人、新(跨)世纪人才21人、在读研究生近600人。

  汇聚一支年轻有为的一流团队,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环境和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为充分释放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从成立初就提出了注重“成果质量”的“科研成果量化奖励办法”,通过绩效考核培养团队成员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危机意识,以机制创新推动团队建设不断深入,先后获得国家“111”引智团队(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2008年-2014年)、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6年)支持。


建成于1997年的生物制氢中试实验基地小楼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和工作人员合影

填补国内空白、国际领先的一流成果在这里生成

  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11年来,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开展了系列创新研究并攻克了多项重大科学问题,凝炼形成了城市水生态安全、城市水质量保障、城市水健康循环3个研究方向,在生物制氢、生物电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膜法水处理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创新成果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诸如交通拥堵、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备受关注,“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应运而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2017年7月,在福建泉州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海绵城市建设论坛上,作为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的任南琪院士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可持续生态净化系统的城市水循环4.0理论,为未来城市水系统的研发与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和理论指导。

  从2012年起,在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积极推动下,中国工程院、国际水协联合我校每两年举办一次城市水科学论坛,以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结合中国实际需求,发挥院士、专家智慧,积极探索城市水科学与技术领域发展规律,为中国水资源与水环境发展把脉,形成中国水科学与技术发展路线图,推动中国水环境问题的解决。截至目前,论坛已成功举办了3届,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盛会。

  此外,实验室还注重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国家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先后成立了国际持久性有毒物质、环境生物能源、环境与生态纳米技术、中俄生态环境等9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018年1月11日,由我校牵头的“北极环境与生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IJRC-AEE)”揭牌成立。这是我国高校中成立的第一个北极环境与生态研究中心。中心的目标为建立世界水平的北极环境与生态研究中心、为北极环境与生态的前沿研究提供平台等。

  成立11年来,实验室坚持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相结合,研究人员累计发表SCI论文3165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0余项,工程应用近500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何梁何利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获批“污泥安全处置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2016年)。


2016年城市水科学论坛


任南琪院士与国外专家交流

履行育人使命、让社会点赞的一流服务在这里扎根

  2018年的“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往日需要刷门禁卡才能进入的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来自哈三中和师大附中的50余名中学生开放。活动中,中学生代表参观了哈尔滨城市供排水系统沙盘,在实验室人员指导下动手完成了水的硬度和碱度测定,亲身体验了简易净水器制作。除举办开放日外,实验室还邀请相关专家面向大学生推出“水与生态文明”“北极的环境与生态保护”“微藻生物能源研究前沿”等科普性讲座,号召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爱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中的行动中来。

  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以来,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开展前沿科学研究的同时,还主动承担起普及环保科学知识的育人使命,积极面向社会提供一流的服务,得到了广泛好评。在被授予黑龙江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的基础上,2013年,经环境保护部、教育部专家联合评审,实验室被确立为全国首批80个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之一,每年前来参观学习的中小学生超过千余人。

  成立于2010年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简称哈宜研究院)由我校、宜兴市人民政府、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管委会共同建设。哈宜研究院集政、产、学、研于一体,以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环保研发平台和产业基地为目标,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环境污染防治及资源化、能源化技术创新为宗旨,开展相关的示范研究、致力于环境污染处理工艺与设备的研发、强化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形成研究-开发-应用密切结合的一条龙模式,为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至2016年底,哈宜研究院的市场化运营主体——江苏哈宜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共有7家分公司、4家子公司、3家办事处,业务范围延伸至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此外,自2010年加入学校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黑龙江省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以来,除了完成本实验室科研分析测试任务之外,实验室还围绕科研仪器设备平台开设了研究生综合实验课,建立了仪器设备独立操作资格培训和考核制度、仪器设备使用网上预约系统等,在助力人才培养的同时服务其他企事业单位客户数十家,先后荣获黑龙江省“共享服务优秀集体”、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共享服务先进个人等称号。


实验室面向中学生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面对国家生态环境领域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对照党中央勾勒的美丽中国生态愿景,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今后将自觉承担起国家赋予的新使命,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矢志前行,源源不断地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建设美丽中国持续交出党中央放心、人民满意、世界点赞的哈工大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