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公告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田禹团队WR|松花江流域氮遗留引起的河流氮减量时间滞后:源解析、季节-空间格局及对未来水质提升的启示

2023年07月13日 水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浏览次数:535

  近日,实验室田禹教授团队在环境领域著名学术期刊Water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Characterizing legacy nitrogen-induced time lags in riverine nitrogenreduction for the Songhuajiang River Basin: Source analysis,spatio-seasonal patterns, and impacts on future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的论文。最大的季节性氮输入(NNI)(平均2184.1 kg/km2)出现于春季。相比于本年NNI,近20年,遗留氮已经成为流域河流DIN变化的主导因素。春季遗留氮对河流DIN的影响大于其他三个季节,这导致春季的时间滞后大于其他三季。 地膜的使用、土壤有机物积累、人为源氮输入和积雪覆盖对时间滞后具有协同性增强作用。时间滞后越严重的子流域河流DIN达到水质标准所需的时间越长。




  本研究最后提出了应对遗留氮和时间滞后的流域氮管理策略。首先,从源头和氮素传输角度控制氮遗留和时间滞后。为了降低春季和夏季时间滞后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建议在种植季节使用环境友好型地膜(保护土壤氮)、增加植被覆盖(如栽培具有高氮吸收性能植物、创建河岸植被缓冲区);为了降低秋季时间滞后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建议控制前三季的人为源氮输入,例如减少化肥施用、增加粪肥向农田循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以降低大气沉降;考虑到以上措施对遗留氮和时间滞后的持久调控,前三季的控制策略也将有效减轻冬季时滞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其次,考虑到流域在氮输入、滞后效应和水质提升方面的区域差异,建议采取因地制宜的氮管理策略,例如,对于第二松花江流域需采取更高的氮管理标准。最后,建议增强区域间的氮管理协作,如跨区域的水资源转移和粪肥利用部署(从盈余地区转移至稀缺地区)。

实验室田禹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高晔栋博士为第一作者。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3.120292





责任编辑: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