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王爱杰教授团队在环境领域著名期刊《Water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dependent bioremediation of uranium-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advancements and challenges”的综述。该综述系统地探讨了通过微生物的胞外电子转移(EET)过程,将可溶性六价铀(U(VI))转化为不溶性铀(U(IV))的潜力,并对这一过程的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总结了目前已知的EET机制,包括由c型细胞色素介导的直接电子传递、电子穿梭体介导的间接电子转移、以及通过胞外聚合物介导的长距离电子转移等,并展望了基于EET的铀还原强化方法及其在地下水铀污染修复中的应用潜力。此研究为地下水铀污染的高效低碳修复提供了新的启示。
该综述强调了微生物通过胞外电子转移过程还原U(VI)在地下水铀污染修复中的巨大潜力。结合多组学分析、机器学习、基因编辑等先进技术,可进一步提高修复效率、降低成本并提高系统的可持续性。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优化这些技术的协同效应,并探索更多适用于不同铀污染环境的解决方案,以确保铀污染的有效、生物友好型修复。
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为联合通讯单位,实验室王爱杰教授、西北工业大学陈帆教授为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实验室李智灵教授。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4.122957